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扫兴式父母”究竟扫了谁的兴

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-04-08

 戳蓝色字关注我们!



攒钱给父母买礼物,却被指责又贵又不实用;取得了好成绩,父母却说“又不是第一名”;带父母去旅游,他们抱怨“这有啥好看的”……诸如此类的“扫兴话语”,垒成了一堵堵高墙,横亘在诸多父母与子女中间。


不难发现,“扫兴式父母”为数不少打开社交媒体,关于“扫兴式父母”的话题常常一石激起千层浪,一些网友纷纷“附议”自己也拥有“同款”父母。


有网友说:“有了‘扫兴’的父母就会有内耗的子女。”那么,为何那么多父母爱“扫兴”?“扫兴式父母”究竟扫了谁的兴?


视频平台上“扫兴式父母”相关视频




事实上,有一部分父母的“扫兴”,不是为了“扫兴”而“扫兴”,他们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努力更优秀,少走弯路,多走坦途。这部分父母只是“一不小心”以“扫兴”之名,行关爱之实。


比如,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向优秀的同龄人学习,每天嘴上挂着“张阿姨家的女儿”“李叔叔家的儿子”多么优秀,却没想到一味夸奖“别人家的小孩”,未必能激励自己家的孩子,反而可能导致孩子不够自信;再如,有子女想带父母吃顿好的,金额也在可承受范围内,但一些父母吃穿用度十分节俭,认为孩子纯粹是在乱花钱,结果造成双方不欢而散。


而另一部分父母的“扫兴”就没这么简单。他们将“扫兴”当成是一种教育方式,甚至希望以此来树立自身作为家长的权威。有的家长时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孩子说话,对于孩子的大事小事,都习惯性“泼冷水”,乃至吃什么喝什么,都一定要让孩子听自己的,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。


比如,早前网上就有这样一则新闻:14岁的女儿给母亲做了一桌子饭菜,不仅没有得到夸奖,反而直接被严厉斥责批评:“我是要表扬你吗?你给我整这么多菜......”看了视频,有网友感慨,“真的有一股窒息感”“孩子听了肯定很难过吧”。


无论哪一类“扫兴”,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。有的孩子本着“惹不起还躲不起”的心态,选择以沉默来回应,逐渐与父母成为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;有的孩子患上“习得性无助”,在不断被否定中产生自我怀疑,无法认可个人价值,甚至最后索性放弃努力,无力感满满还有的孩子动辄诚惶诚恐、小心翼翼,变得脆弱、敏感又自卑。


电视剧《小欢喜》中的画面 图源:“知著网”微信公众号




“扫兴式父母”只是扫了孩子的兴吗?笔者认为,这更多是扫了父母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兴,有意无意间对亲子关系造成了破坏。其中的原因以及暴露出的一些家庭教育的问题值得深思。


比如,找不到与孩子的相处之道。有的家长把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等观念当作始终不变的养儿育女之道,又或者不自觉地把工作上管理下属的方式带回家,用严苛的语气和姿态同孩子说话。殊不知,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。绝对的权威、一味的溺爱,都不是父母和孩子的最佳相处模式,而不合理的相处方式,会导致越来越多矛盾,甚至使得亲子关系在不知不觉中“变形”。


再如,思维观念跟不上时代变化。“Z世代”又被称为“网络世代”,一出生就接受了多元文化的熏陶,自我意识强烈、思维也格外活跃。但一部分“60后”“70后”父母的成长环境与孩子辈大不相同,一些人教育理念、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过去,有时候看不懂孩子的生活方式、看不惯孩子的生活习惯、不认同孩子的生活理念。当他们一味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指导孩子当下的成长,忽视孩子自身的想法与追求,就难免导致双方产生摩擦与冲突。


又如,掌握不好教育的边界尺度。有的家长情绪控制能力较差,面对自家孩子顽皮、幼稚的行为,不耐烦的情绪很容易上头,让“爱的避风港”成了“脾气的自由场”。尤其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爸妈,常常对孩子全方位“高标准、严要求”,但又掌握不好鼓励与责骂的尺度,一旦孩子的表现达不到预期,便难以控制情绪,将坏脾气一股脑抛向孩子。


图源:视觉中国




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,天下父母千千万,用心良苦一个样,倾尽一生为儿女奉献着永不消逝、永不褪色的爱。说到底,即便是“扫兴式父母”,绝大部分都绝无恶意,不过是用错了方式。对此,很多父母也十分苦恼:“明明很努力了,为什么最后还是一言不合就吵架?”那么,“扫兴式父母”如何才能不“扫兴”呢?


在成功经验中学习提升成长。亲情需要经营,也需要学习,可以尝试从促进亲子关系的心理学当中去寻找思路和方法,也可以向“别人家的爸妈”多请教请教,学会如何去爱。比如,怎样接受孩子的爱意并表达欣赏,怎样提升高质量沟通的能力,等等。


有网友就曾透露,自己从《正面管教》《非暴力沟通》等书籍和一些育儿课程中得到了很多启示,受益匪浅。如果用对了方式方法,善意与爱意则将更顺畅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流动。


在走心交流中温暖亲子关系。人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、当子女,不妨对彼此说一句“多多交流、多多关照、多多鼓励”。在理解彼此的基础上,父母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,多进行亲子之间的沟通,孩子们也可以尝试勇敢地与父母谈心和解


值得一提的是,对于孩子,需要多用鼓励的方式去引导。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“赫洛克效应”,该实验把孩子分为4组,分别给予表扬、批评、忽视、控制,进行诱导性完成任务。实验结果表明,受表扬的那组孩子表现越来越好。可见肯定式教育、鼓励式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促进作用。


在改变自我中走出“互相伤害”或许很多人感受过“扫兴式教育”的压迫与窒息,既然自己淋过雨,就更要为孩子打开一把伞。扭转“扫兴”需要从我们这一代开始,用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方式,形成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教育家风。要做到不“扫兴”说来也不难,就是用心贴近孩子,去倾听、去理解、去尊重、去爱护,从点点滴滴当中去实践、去改变。教育是一代又一代的接力,是一代人影响一代人。当“扫兴”变夸奖、变鼓励,父母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和支持者。


总之,父母子女一场,终将是渐行渐远的旅程,多留下些爱意、多收藏些幸福,用恰到好处的赞扬激励孩子,对孩子在意的小事多点耐心,亲情才能在理解与沟通中变得更加亲密无间。





各位读者:在下方评论区留言,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,将获赠《话由心生》一套。对于“扫兴”,你有同感吗?来分享一下吧!


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


▼ 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 ▼



往 期 精 彩 内 容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